大家都被债务吓怕了

2024-01-22 15:150
摘要:但是,越怕只会越糟!



但是,越怕只会越糟!



1




最近不少做投资的好朋友问我,为什么2023年大A、大宗商品做起来那么难?

我说,大家都被债务吓怕了!

临近春节各大银行都开始了低信用贷款,不少网友都表示利率再低也要还,借个毛线。

大多数企业则因为低通胀环境需要承受比2021年更高的借贷成本——实际利率接近6%,也不愿意负债扩张。

而ZF也因为化债实质上也是害怕债务扩张。

前不久,“354债”被叫停事件更是从侧面反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

“354债”事件是这样的:

去年开始高层就收紧地方腰包不让瞎扩张,先一心一意把之前欠的烂账(隐性存量债务)给还咯,去去风险。

对此,去年年初明文规定:

中长期外债你也不能借,但是一年以内的短期周转还是可以的,不需要审批,可自行做主。


结果去年10月,不少地方城投发行了很多354天以一下的债券去筹资,刚好卡着354天不足一年的bug。

最后,1月初被叫停。

针对这件事不少网友留言,大多都认为应该约束地方发债,不能瞎搞了,有的甚至建议好好查查为啥借钱的利率那么高能超过6.5%,为啥银行还要借钱给城投。

殊不知,问题从来都不在债务本身有多少,而在于如何规范借钱、如何更有效率的用向经济,而不是盯着债务规模自己吓自己,最后采取过激的行为把自己搞死。



2




为什么明明发债搞投资裹不住利息,为什么还要钻漏洞借钱?为什么高层一再强调规矩点借钱,却还还屡禁不止?

银行之所以借钱给城投不是因为银行知道它不行还借而是因为银行知道城投背后有地方ZF隐性担保才借到的。

这才是核心。

就像有人工资很低却能拿到大笔信用贷款一样,违约成本高。而且地方有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做抵押,银行凭啥不敢贷给他?!

除非以后土地价格持续下跌,再背书也没用。

所以城投的问题不是银行的问题,是地方背书的问题,深层次是央地财权与义务不匹配的问题。

地方需要做很多民生和投资稳经济的工作,但是税收不足以支持其不断膨胀,没办法才变相借钱融资。

现在的问题是,债务越滚越大,很多人都认为他的收益盖不住成本,未来迟早会还不上出问题。

但是,很多人都是凭直觉行事,它的问题不是债太多而是效率一旦低于某个阀值才是最应该担心的。

衡量的标准就是,债务膨胀与名字GDP膨胀的比值能趋于稳定而不再无限增大。

2010年和2023年已经有学者跑数据了,政府债务会趋于稳定,数值大概是53%。

而当下的问题是债务也扩张了,但因为过度收紧,债务增长并没有带来经济膨胀,这才是最致命的,而非债务本身规模有多大。

我们都被媒体9 0万亿吓坏了,都怕以后“内债不是债变成税”伤害到自己,所以也跟着无脑反对,认可对地方融资的三道红线。

结果咱们看吧,越这样只会真正伤害到所有人,也会让经济问题更加复杂。



3




当然,我不是不认可地方化债去杠杆,恰恰相反,应该而且很有必要系统地处理隐性债务问题。

毕竟一群儿子背地里搞小动作,家长不管早晚会惹出事来。

我不认可的是时机和程度。

此时,经济需要财政负债扩张,而内债严控外债严禁的局面过于收紧,让问题变得越来越棘手越来越复杂。

目前就有两点:

其一,在财政政策扩张的同时,却也出现了财政存款定期化趋势。

这无形中会削弱财政政策的效用。

据长城证券最新的一份报告:

2023 年机关团体也明显在减少活期存款占比,与其他经济主体一样缩减开支,增加定存。


定存的详细情况如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最近又开始网传的35号化债文件又说了什么,理解了它,才能真正理解化债的威力,才能投资避坑。

我把它汇总了一下,大家可以添加文末的企微索取。

要知道现在扩大内需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财政扩张间接地通过投资项目实现收入从政府向企业和居民转移,从而激活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连财政花钱都变得谨慎,这个路径又如何缓解企业和居民压力呢?

其二,企业和居民不愿意借钱会让央行的货币政策如打在棉花上,信贷资金单方面流向特定领域,损伤经济结构。

2023年1月至11月的21.58万亿元人民币(3.01万亿美元)新增贷款中80%为企业贷款。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支持的新兴行业和基建项目中。

信贷资金过分的一边倒地流向诸如新能源、芯片等财政补贴大的特定行业,虽然产值节节攀升,新能源车出口全球第一,但却产生了大量过剩,只能低价走量——近俩月的出口回暖就是如此。

与此同时,结构的失衡也引发了国外“反倾销”的问题......

芯片和面包究竟谁好,不是一个人确定的,而是万千消费者用钱投票选出来的,也只有用钱投票出来形成的经济结构才是效率最高最不浪费信贷资源的。

眼下解决消费而非生产才是产业结构最优的路径,也最最关键的。

解决的钥匙于对债务优化的态度。



4




所以,强烈建议此时不能过度惧怕债务而收的太紧,财政必须要真正意义上走向宽松:

即,如果限制儿子们借钱,那当爹的就多借多花暂解燃眉之急;如果当爹的不愿意多花钱,那就不能对儿子限制的太死,否则公开支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非此不可!

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今年任何信息都可以忽略但唯独不能忽略观察财政的松紧程度。

若继续收紧,那么无论再增加1万亿还是两万亿赤字,其结果也只能带来短暂的复苏,就像2023年的一季度和8、9月份那样。之后就是各种奇怪现象,包括但不限于股债跷跷板、高端制造过剩低价竞争、一边稳汇率一边扭扭捏捏降息……

若缓和,则可以放心押注资产价格上涨。

愿2024年,大家都能走出债务旋涡。

至于文中提及的长城证券最新的报告,想要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



THE END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和卿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相关新闻
和卿总篇数 106 篇
数据经济研究员,交易实操人
   请发表您的评论
0条评论
推荐文章
©2017 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米筐内容版权归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传播。本网站保留追究非法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5067764号-1

关注米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