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刚开始,就出现一些怪事儿

2024-01-10 16:550
摘要:目前有四件事儿我认为很奇怪,值得唠一唠,分别是:1、国债牛市,并且期限越长的国债越牛;2、时隔10月,央行重启PSL;3、大银行开始收紧对小银行的贷款;4、新公司法即将落地,要求5年补足实缴资本。


目前有四件事儿我认为很奇怪,值得唠一唠,分别是:

1、国债牛市,并且期限越长的国债越牛;
2、时隔10月,央行重启PSL;
3、大银行开始收紧对小银行的贷款;
4、新公司法即将落地,要求5年补足实缴资本。

整体来看,这些事儿多少有点儿“发力不够、微微收紧”的意思。



1




先说国债。

因为它是金融市场,最真实最能反应咱们经济、预测未来经济政策变化。

然而,自打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之后,国债市场就出现了一些诡异的事情。

诡异之处有二:

其一,国债走牛创出历史新高;

其二,时间越长的国债越牛。

很多人不明白它诡异在哪里,咱们一条一条说。

首先,大家要知道国债收益率变化反应的是咱们整个经济的赚钱能力。国债收益率上涨(正常波动),意味着经济还不错,相比于借钱给国家投资还不如自己搞赚的多,反之,大家都很保守。

2023年咱们的国债收益率一直在下跌,越来越接近2020年4月的低点。

这就说明保守情绪依然占据主导,市场认为货币政策还会继续宽松。

时间越长的国债越牛,则说明市场认为把钱借给国家30年投资远比三五年划算——长期“锁定高收益”。

就像这两年一样,存款利率不断下跌,很多银行都推出长期大额存单来吸引居民存钱!

这件事儿背后反应的是,大家普遍认为未来利率会越来越低,投资收益会越来越低。

那为什么说时间越长的国债越牛很诡异呢?

因为它发生在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

逻辑上,降息会让市场认为接下来经济会好转,投资消费会起来,自己搞投资最赚钱最划算。

但金融市场却仍然不这么认为,这就说明金融市场觉着此种程度的货币宽松还不足以把经济给搞起来、通胀低位徘徊的问题还不足以解决,利率还必须要继续降、继续宽松!

所以,国债近两周的异常波动暗含一条推论:

当前的政策力度还不足,还必须要发力!!



2




然而,自打去年底两个重磅会议结束之后,货币和财政政策方面的消息就非常少,远不如去年8月到10月,政策密集。

只有1月2日央行公布数据市场才知道第三轮PSL又重启了,而资金用途尚未说明。

很多人都把讨论的焦点放在PSL的资金是想用于“三大工程”上,我却认为PSL资金具体是用在铺路还是修桥根本不关键,关键是它背后传递的信号。
什么信号呢?

财政投资不足,央行接力扮演“准财政”角色!

前两次央行使用PSL工具的背景就是这样:

第一次,2015年到2018年,以棚改为抓手创造需求去推动房地产去库存、增加土地财政收入,稳住经济;

第二次,2022年下半年财政预算打完,怕四季度基建投资不足、经济踏空,才通过央行的手搞投资支持经济。

所以,2023年12月搞了3500亿PSL来支撑经济实质上跟前两次没有本质区别。但背后我认为起码传递了两个信息:

其一,态度上,财政政策很可能仍然是保守的。

因为在市场都认为财政政策应该发力更多才能扭转当前局面的背景下,财政不想花太多钱,还是想通过央行“利诱”来引导投资支持经济。

其二,2024年GDP怎么样,央行的准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包括PSL)至关重要。

因为2024年地方有近4.6万亿的债要还,比去年还多了13%,财政支出估计还会有空缺,恐怕还需要央行通过准财政手段来支持。

这个对我们意味着呢?

保守,仍然会成为2024年的主基调,做投资,要比去年多留意央行的行动!!



3




宏观说完,咱们综合地说一下剩下的两件微观怪事儿。

第一件事儿是前两天路透社独家报道的消息,说大银行给小银行贷款(同业业务)要求更多了、额度降低了、期限缩短了。

这不免让我想起早些时候初隔夜利率飙升至50%事件。

这件事儿怪在哪里呢?

没想到,房地产与地方债的流动性问题这么快就影响到中小银行的信用。

据上海商业票据交易所网站11月30日发布的一份声明显示,去年6个月内,有10家中小型银行至少三次商业票据违约。

接下来,央行很可能考虑向中小银行提供流动性了。

第二件事儿是即将于2024年7月1号实行的新公司法,其中要求公司注册资本必须于5年内缴齐(当然第266条表明企业有个过渡),这种从“认缴制”突然变成“实缴制”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有人认为,干100万项目的公司不久要拿出真金白眼证明你有实力干100万的活,注册公司的门槛变高了,又会让“垫资过桥”产业迎来一波小高潮。

有人认为,这有利于保护债权人。

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认为这一条并不友好。

因为当你借钱给企业的时候,没有人查看它到底实际认缴了多少钱,而且企业的账本已经展现了它的“实力”。

总之,这两件微观事件反应:除了市场自发地在去风险外,政策也有意地“指导”企业去风险。

关于这两点只能草草地说这么多,详细内容我结合以前自己开公司的经历和律师朋友的看法汇总了一份文档,大家添加下方企微,回复“小事”移步看看吧。



THE END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和卿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相关新闻
和卿总篇数 106 篇
数据经济研究员,交易实操人
   请发表您的评论
0条评论
推荐文章
©2017 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米筐内容版权归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传播。本网站保留追究非法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5067764号-1

关注米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