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缓和?你要看懂背后的谋略
摘要:去年底,我们展望今年形势的预判之一,就是中美关系会缓和。


去年底,我们展望今年形势的预判之一,就是中美关系会缓和。除了年初突然窜出个“流浪气球”让世人紧张了一阵子之外,后面还是随着管理层的互访,而走向了阶段性缓和。那么该怎样看待这种缓和?是否意味着后续的趋势性变化?但作为一种战术性动作,这仅仅是属于暂时性的策略而已。真正决定性因素——两个国家底层的“操作系统”,都没有任何改变。不过,策略性缓和也是缓和,能安生一天就安生一天,关键节点能推迟一个月就推迟一个月。无论是沙利文还是布林肯,措辞都偏强硬。但我方却展现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包容度。双方应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在重返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共识基础上,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尽快回到健康稳定发展轨道。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是中方对美一以贯之的政策。中方始终认为两国应该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始终相信中美应该互利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始终期待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而不是滑向冲突对抗。
前段时间的一带一路峰会,中俄签订了两国史上最大的合同之一:俄罗斯未来将向中国供应巨量粮食和天然气。未来12年,俄罗斯将对中国供应7000万吨(总价1800亿人民币)的粮食,进口方式是专门开辟的铁路通道,只为避开马六甲海峡——那个容易被卡脖子的海上关口。而天然气,同样也是准备开建新的输送通道,未来俄罗斯对中国的输气能力将达到980亿立方米/年。这是什么量级?相当于去年全国的天然气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大家知道,我们的两个短板就是粮食和能源,在关键时候能保住这两样不断供,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俄罗斯恰恰是粮食和能源都非常丰裕的地方,所以建立这样两条全新的粮食和能源大动脉,是真正的大手笔、大格局。以和往的振兴方式不同,这一次着重强调要在东北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稳产保供。还要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这是10月27日审议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俄的粮食通道、东北的能源基地,无不是在朝着那个方向而去。礼,是因为我们要发展就不可能完全和西方脱钩,尤其是在学术、科技和资金投资方面,都有所需要——或许准确来说是“互相需要”。兵,是因为我们深知双方的底层操作系统是不兼容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互相需要”仅是浅层的“需要”,深层则是排斥的。1、他不希望过于激烈把你惹恼而引发他认为不可控的风险。2、美国政府也需要先把追求和平的礼节做到位,否则不好向国民交待。西方多数普通人都是很反战的,尤其是左翼群体,比如最近巴以冲突就使得美国发生了数万人的大规模反战游行。如果拜登不做出“对中国仁至义尽”的姿态,后面如果发生冲突,大家就会把帽子扣在他头上。说到这里,市面上有一些对中美关系常见的误解,有必要澄清一下。1、认为美国力求缓和是为了让我们买美债,或者让我们不要抛售美债。这是错的。所谓“施压中国来购买美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持有的美元现金就在他的银行系统里面,如果我们就是硬着头皮不买它的国债,同时如果它的国债被低估的话,就会被其他人借走这些钱去买——银行不就是作为中介来周转资金的吗,你把现金存在银行,那自然会有其他人来借走这笔钱。2、认为美国力求缓和是为了削减通胀。这也是不对的。这种说法早在去年美国通胀高峰的时候就有了,但它始终没有在对中贸易层面做出大动作,如果它的通胀已经下滑到3%附近,就更没有压力了。3、认为中美冲突是所谓两种文明的冲突(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这也是错的。两种文明之间可能会有分歧,但不会有深层冲突,只有文明与野蛮之间才会有冲突。4、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属于修昔底德陷阱。这也是错的。修昔底德陷阱的主要叙事方式为:美国为了不让中国超越它,为了让中国永远处于相对落后、为其打工的状态,所以才要遏制中国崛起;所以才要从根本上破坏中国体制,让中国经济失去动力。打压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操作系统问题。他们认为,这两套操作不但不兼容,而且你的系统还会破坏我的系统。那么,这两种操作系统是如何不兼容的?是如何互相“破坏”的?谁的生命力会更强?当你明白了这两种系统的深层机制,你自然会明白很多事情:目前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内部和外部的问题,都是源于这两种系统的对抗,以及系统自身秉性所造成的对内作用。只有你明白了这两种不同系统的深层机制,你才会站到历史正确的一边——这不仅关乎你财富的保值增值,也关乎正义、关乎更多的生命福祉。为了讲清楚这两种系统的机制,我专门制作了一份PDF文档,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系统”就可以获取。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钟灏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相关新闻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