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今年又来了一波考公热

2022-05-16 09:510
摘要:1今年,报考公务员的热潮又起来了


▣作者:钟灏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1




今年,报考公务员的热潮又起来了。


而且卷到不行,像街道办城管这样的岗位,都有一堆名校生和海归人才往里挤。


上个月,北京朝阳区公布了2022年公考拟录用人员名单,大多是名校毕业生,且不乏海内外顶尖高校,其中朝阳区城市管理执法岗录取了一名北京大学的博士生。此次拟录用的单位涉及部分政府部门及街道,设置的岗位包括城管、党群工作岗位等,拟录用208人。从学历构成看95%以上都是硕士和博士,本科生反而是凤毛麟角。



我又查了一下其它几个区的名单,包括西城区和海淀区等等,也都是如此。


比如:


顺义和海淀执法岗,拟录取多名澳洲悉尼、墨尔本大学的海归;

崔各庄城管监察岗,拟录取1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海归硕士;

朝外街道综合管理岗,拟录取1名日本京都大学的海归硕士。


卷的背后,是这条路太拥挤。


据国家公务员网站统计,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通过资格审查的共有212.3万人,远超去年同期。


那一共招录多少呢?只招3.12万人。可以算出招录比为68∶1,又创了历史新高。


除了国考,现在很多省考也不遑多让。之前国考和省考的平均招录比差不多在40∶1,现在则到了50∶1。从今年推迟的各省联考来看,河南的招录比为75∶1,云南高达83.7∶1。



2




这种“名校生干城管”的现象,除了令人唏嘘“人才浪费”之外,还反映了更深层的经济问题。


我们讲过,考公热其实是一种金融现象。


金融学连篇累牍,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核心问题就是收益率。


就是说你投入了多少本钱、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牺牲了多少健康,然后得到了多少收获,这个比例。(利率、利润率、资本收益率,都是广义上的收益率范畴)


人活着,不讲究收益率是不可能的,这是生命存在的必然要求。连最原始的生物也会趋利避害。


收益率的高低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


越稳定,收益率越低。越有风险,收益率越高。


因为,如果有稳定且高收益的项目,大家必然激烈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之下,收益率很快就会被拉低了。


一直拉低到,和那些完全市场化的项目扣除风险之后的平均收益率相持平的水平。


也就是说,二者总是趋向于达到这样一个平衡状态。


假如,那些高风险项目的收益率由于某些原因变低了,或者有即将变低的预期了。那么就会有更多人涌入低风险项目。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银行存款和政府发行的国债风险是极低的,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通常把它们的利息看作无风险收益。就是说,你借钱给政府一般不用担心他不还(这并不是说他们多么讲信用,而是说他有兜底的中央银行。在现代法币制度诞生之前,欧洲的国王们借民间的钱也经常赖账)。


同样的道理,对一个国家来说,公务员也是风险极低的一个行业,公务员收入也属于一种无风险收益。


整个社会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公务员群体,可能收入不高,但很稳定。另一部分是市场群体,干得好了挣钱多,不好了可能倾家荡产,风险完全由自己承担。


所以当赚钱机会多、发展机会多的时候,大家就愿意放弃无风险收益,来市场的大海中弄潮。


反之,则纷纷上岸,往体制内挤。


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有那么多体制内的人员下海经商。而近几年又纷纷上岸。


这背后反映的,就是经济是否景气,大家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是否有信心。



3




这一轮考公热,始于2020年。


原因很明确,和疫情带来的风险增大、国际形势变化、经济增速放缓有关。


考公的潮起潮落,就是一个逆经济周期的现象。


第一波考公热是在2004年前后,那时正值“非典”刚过去不久,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现在一些考公市场中的知名培训机构,就是从那时发迹的。


第二波是在2009年后,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国考报名人数首次超过百万,相比2005年番了4倍。


而第三波热潮,就是疫情后直到今天。


中间的一个低谷是2015年前后,“双创”与移动互联网浪潮兴起,加之大部制改革限制了报考名额,考公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低潮。那几年媒体上常见的报道是“公务员离职下海”。2013年以来已有36位“一行三会”官员离职下海,大多去了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任职。


但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大厂传来裁员潮,小厂在风雨中飘摇,整个市场正在经受风险的冲击,实际收益率大幅降低。于是人们涌向无风险的体制内。


从科学的角度讲,这种情况下应该降低无风险收益率才能够托底市场化收益率(这也是为什么在经济差的时候央行要降息)。


即,降低公务员收入,来托底风险偏好、托底经济增长。


令人欣慰的是,实际中我们也看到,不少地方的公务员收入确实降低了,一些绩效奖金取消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合理的联动机制。


毕竟,本来这个世界(大自然)就是处处有风险的。体制内的无风险,无非是在市场中拼搏的人们替他们背负了风险。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风险收益降低的幅度还不够,所以才会出现仍然有这么多的报考人数,这么高的招录比。


那么应该降到什么程度合适?我个人认为应当降到潜在报名录用比(不是招录比)和市场化企业平均值差不多的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和市场共呼吸,共命运,共进退。



4




不少人认为,中国因为有自己的特色,“西方经济学”不适用于中国。


这种说法我听过很多次,每次都要笑哭。


这样说的人,压根儿就没有理解经济学。他可能以为经济学只有在纯市场环境下才会起作用,而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有很强的人为干预,所以不适用。


这种错误,错得非常典型。


就好像说,牛顿力学只在纯自然的环境下才起作用。


不不不。人工的力也是力,只要是力就都符合他的规则。只不过人为发力变化无常,难于观测,增加了很多不可预期性。


但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力的初始值,仍然能计算它后续的结果。


你看,连考公热这样的现象都无法逃脱经济规律,怎么能说经济学不适用于中国呢。


当然,我并不是说西方经济学都是对的。我只是说在天道面前没有例外。


最后,希望考公热潮赶快过去,才意味着经济开始复苏,大家的日子才会好过一点。 


【米筐投资】视频号开通啦!
知识、宏观分析、政策解读,干货不断!
在这里读懂经济!
更有精彩直播等着你!
▼点击关注视频号:米筐投资▼





本文系【米筐投资】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转载”查看须知
商务合作:15638843884(电话同微信)

相关新闻
钟灏总篇数 102 篇
宏观经济分析师,投资实战派
   请发表您的评论
0条评论
推荐文章
©2017 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米筐内容版权归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传播。本网站保留追究非法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5067764号-1

关注米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