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城市新战场!

2021-09-07 09:120
摘要:一份规划,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一份规划,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在之前,每个城市都有多个方面的发展规划,比如城市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而到了2019年,国家实施“多规合一”,这些规划统一整合为国土空间规划,为城市未来发展定调。


上半年以来,深圳、重庆、成都、杭州、武汉、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纷纷出台新版的国土空间规划意见,描绘2035年的城市蓝图。


届时,这些城市中,谁更胜一筹?


1



国土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人口。


一个城市依据自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规划未来能承受的人口规模,而再去配套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才能实现良好的运转。


人口,就是一个城市最真实的底仓。



说明一下,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的新规尚未公布,这里采用的是2018年或2019年公布的总规划。而重庆和青岛在规划中,并未提及人口规模目标。


在预期2035年的常住人口规模上,上海2500万人左右,成都2400万人左右,北京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广州2000万左右,加上重庆本身就有3200万人口,未来中国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格局,基本定了。


这其中,北京、上海是此前仅有的两个明确“控制”人口的城市。以七普数据计算,未来15年时间,留给北京的人口增长空间仅有110万人。


上海的七普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到了2487万人,离2500万人近在咫尺,未来15年时间的人口增长空间仅剩不到13万人。


两座超级大城市,已明显无法承受更多新增人口,对存量人口也开始疏解到郊区、到卫星城、到周边县市。


如果按照过去十年增长200万人左右的速度,未来的北漂、沪漂,将卷到无法想象。


而2500万,也或许是当下中国城市人口的天花板。



此外,广州预期2000万,深圳预期1900万。作为过去十年中国人口增长最猛的两个城市,未来15年时间的增长空间,只有132万、143万。


预期人口增长速度与现实不匹配,已是大中城市的特色,人们用脚投票的决心还是被低估了。


但现实颇为无奈,尤其是深圳。深圳陆地面积199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只有928平方公里,但却管理着2200万左右的实际人口(常住+流动+户籍+外籍人口),人地矛盾实在紧张。


因此,多个城市在国土规划中都提出了“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目标。这个数据显然是高于常住人口的,而公共服务设施也需要根据这个目标数据来配套。


比如广州,设置的2035年实际服务管理人口2500万,深圳是2300万,武汉、杭州都设置到了2000万,沈阳则是1500万。


而成都更为灵活,实际管理人口规模为常住人口规模上浮20%。以七普数据计算,2020年成都的实际人口已经超过2500万。而到2035年,成都的实际人口将超过2800万人。


2



排在前几位的城市都是实际增长人口大于预期,但也有城市反着来。


东北两大核心沈阳和哈尔滨,即是如此。


沈阳七普人口数据为902万,预期2035年常住人口1200万,未来15年增长297万。但过去十年时间,沈阳仅增长了92万人,远远不及预期速度。


哈尔滨更惨,七普人口数据1000.98万,预期2035年常住人口1180万,未来15年增长179万人。但过去十年,哈尔滨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62万人。


对那些常年处于人口流失状态的城市(县城),未来的人口规划,多少有些讽刺。


当然也有预期与现实基本匹配的城市。


比如郑州,七普数据1260万人,十年新增人口397万,排在中国所有城市的第五位。2035年预期1800万,未来15年的增长空间还有540万,与现实速度基本匹配,


黑马的成色依然十足。


而杭州,就有点保守了。


杭州七普数据接近1200万。作为网红城市,杭州过去十年人口增长323万人,2019年新增人口更是排在全国第一。


但杭州预期2035年常住人口仅有1500万,以目前杭州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保守了。


不仅如此,杭州在新规划中还明确提出了“引导和控制人口增长”,也是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明确控制人口规模的城市。


一切都还是以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承受力为最大前提。比如深圳,也在近期收紧了落户条件。


大城市病,将是他们面临的下一个难题。


3



国土规划中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对城市性质、职能的定位。



首先,从城市能级上来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无人可及。


北京,作为首都,定位为四个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唯独剔除了经济中心。


尽管北京正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但北京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上海的定位,已经瞄准全球。“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和文化大都市”“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些词汇,早已瞄准了伦敦、纽约,身段自然高了一截。


而相比上一版规划中的“四个中心”,上海新增了“科技创新中心”这一表述,升级为“五个中心”。


深圳的定位,单单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国内就无人能及。


广州的定位,更侧重“综合性门户”。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已是广州的标签,而相比上一版规划,广州新增了大湾区核心引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等表述。


综合性门户,即经济、文化、贸易、教育等各项均衡且强大。而国内能担得起这一称号的城市,或许只有北上广了。


而其他城市的定位职能,集中于对四个中心的争夺。


一是,国家中心城市。


各个城市对国家中心城市的争夺由来已久,明确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其他渠道提出过的城市,就多达13个。


而在最新版的规划中,南京和沈阳都明确提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最明显的变化是,此前一直在竞争国中城市的青岛,在最新规划中的目标已经变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这也是山东省内协调后的结果,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者只有且只能有一个,“做大做强省会”战略下,济南自然要排在第一位。



在目前12个竞争者里,杭州、南京在多项数据中都占优,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但国家中心城市还有一个重要甚至是核心的要素——区位优势。从国家对东北振兴的重视,到东北现实中的需要,沈阳成为下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概率,依旧大于其他城市。


二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科技创新,未来城市竞争的第一砝码。


目前,国家批复的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有4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合肥与粤港澳大湾区,且各自都有相应实力来支撑。


而此次新规划中,杭州、沈阳、哈尔滨都提出了这一目标。而青岛、成都、武汉、重庆也都提到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字眼。


人人奋勇而争先。


但杭州、沈阳、哈尔滨3个城市,获批的概率都不大。沈阳、哈尔滨硬实力实在不够,杭州还有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但科技创新中心的覆盖面更大,更多面向实体产业,杭州的产业有些错位。


三是,国际消费中心。


7月19日,5个城市率先获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


这也掀起了申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热潮。


在新规划中,青岛、哈尔滨都提出了2035年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目标。但这两个城市的消费实力,并不强。


2020年,青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00亿元,仅是上海的三分之一,不及成都、苏州、南京、武汉、杭州。



在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中,青岛得分也不高,仅排在13位,不如成都、杭州、苏州、武汉、南京等城市。


青岛获批的概率,只能寄希望于旅游业的火爆。


无论是国家中心城市,还是其他各种头衔,都承担着一个城市的雄心壮志。


但希望他们不要只盯着创建高大头衔,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民,才是最应该被关注的。


相关新闻
老船长总篇数 356 篇
数据狂热粉,这世界上没什么问题是用数据解决不了的。
   请发表您的评论
0条评论
老船长
数据狂热粉,这世界上没什么问题是用数据解决不了的。
文章数
356
话题数
0
精华文章
推荐文章
©2017 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米筐内容版权归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传播。本网站保留追究非法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5067764号-1

关注米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