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击败广东!北京碾压深圳!

2020-07-10 09:180
摘要:经历三天的紧张“战役”,2020特殊之年的高考,终于落下大幕。1071万考生迈出考场之后,有人即将走进象牙塔,有人则要闯入残酷的社会丛林。




经历三天的紧张“战役”,2020特殊之年的高考,终于落下大幕。

1071万考生迈出考场之后,有人即将走进象牙塔,有人则要闯入残酷的社会丛林。

在此之前,升学的各位即将要作出此生最为关键的抉择——填报志愿。选择哪个专业?选择哪所大学?选择哪个城市?是优先选择大学还是优先选择城市?

作出回答之前,有必要了解下中国各个区域、重要城市的高教实力,做到心中有数。


01



江苏、河南称霸

衡量一个地区的高教实力,最基础的指标必然是普通高校的数量。

先来看各个省份的大学数量。


2019年,全国共计2688所普通高等学校,此外还有268所成人高校,以及784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在2688所普通高校中,超过100所的省份就有12个之多。其中,江苏以167所高居榜首,77所本科院校也领先全国。

此后,广东、山东、河南三个省份排在二到四位,普通高校数量都超过了140所,位居第二梯队。

湖北、四川、湖南、河北、安徽5个省份紧随其后,普通高校数量都超过了120所,位居第三梯队。辽宁、浙江、江西的普通高校数量也都超过了100所,位居第四梯队。

不难发现,这12个省份大都来自中东部,西部省份只有四川1个,而东北省份只有辽宁1个。而榜单末尾基本被西部省份占据,高校最少的西藏仅有7所,可见中国的高等教育分化之严重。

如果从更代表实力的本科院校数量看,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全部1265所本科院校中,江苏依旧排在第一位,山东以70所排在第二位。而其后则变成了湖北、北京、广东、辽宁和河北,四个省市的本科院校数量都超过了60所,位居第二梯队。

总量排在前列的河南、四川、江西,明显是由专科院校数量撑起来的,本科专科的比例有点失衡。

除了大学数量以外,另一个基础指标也至关重要——在校大学生数量,毕竟学生,才是学校的核心。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在校普通高校大学生3031.5万,有14个省份总量超过了100万。其中,河南以231万的总量位居第一,有些出人意料。

其后是山东和广东,二者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也都超过了200万,位居第二、第三位。

江苏、四川、湖北三个省份的在校大学生总量也都超过了150万,位居四到六位。河北、湖南、安徽则超过了120万,江西、陕西、广西、浙江、辽宁5个省份都超过了100万。

以本专科学生比例来看,北京本科在校生52万,专科在校生只有7万人,本专比高达7倍之多,领先全国。

此外,上海、西藏、吉林、黑龙江、辽宁、天津等6个省份的本科生数量,都达到了专科生的2倍多。

而总量排在前两位的河南和山东,本科生与专科生基本是1:1,只能排在尾部。全国专科生超过本科生数量的省份,只有新疆、广西和贵州,也能反应出高教水平的高低。


02



北京、广州领跑

省份之外,具体到主要城市的表现又如何呢?


在45个大中城市中,北京以93所普通高校数量高居第一,也是唯一一个超过90所的城市,去帝都求学已是多数学子的第一愿望。

武汉83所、广州82所高校排在第二位、第三位,这两个城市也是众所周知的高校之城,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为首的著名高校,吸引着众多学子前往。

尤其是广州,集结了广东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以及80%的高校,是中国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

其后,重庆、上海、西安、郑州四个城市的高校数量都超过了60所,位居第三梯队。上海和西安的高教实力毋庸置疑,但重庆和郑州能跻身前10,靠的依旧是专科院校数量众多。

其中,重庆本科院校只有26所,专科院校多达39所。郑州本科院校同样26所,专科院校36所。反观西安,本科院校多达44所,专科院校只有19所,差距明显。

高校数量超过50所的有8个城市:天津、成都、长沙均为57所,合肥55所,南昌53所,南京、昆明52所,哈尔滨51所,位居第三梯队。

而在45个城市中,高校数量低于10个的有5个城市:南通9所、深圳8所、东莞7所、佛山6所、拉萨5所。

深圳、东莞和佛山3个广东重镇却意外的排在了末尾。尤其是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仅有8所大学(未统计其他学校在深校区如哈工大深圳校区),成为深圳教育的最大短板之一。

而在在校大学生数量的对比上,广州、郑州、武汉却位居前三,3个城市在校本专科学生都超过了100万人,规模庞大。

成都、重庆、济南、西安、南京、合肥、哈尔滨、长沙、南昌、昆明位居第二梯队,在校大学生数量都超过了60万。

无一例外,上面12个城市均为省会城市(重庆为直辖市),其吸引大学生的能力,还是远超其他地市。

而整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低于10万的只有3个城市:深圳、西宁、拉萨。深圳的大学数量少,在校生自然也不会太高。


03



北京,高教之王

大学数量和大学生数量只是基础指标,衡量一个城市真正的高教实力,还要看高水平大学数量、高水平学科数量以及高学历学生数量。

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数量,对应的则是近年来火热的“双一流大学”概念。

“双一流”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动。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涉及高校共13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一流学科共计465个。


从双一流高校的区域分布来看,137所高水平高校划分到31个省市,怎么每个省得有一所吧?

但事实并非如此,有10个省份没有“一流大学”高校,有2所或2所以下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省份达到22个,占比超过70%。

高水平大学的分化,比想象中严峻得多。

具体到城市分布,同样如此。137所高校共涉及4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4个计划单列市和8个普通地级市,共计42个城市。

其中,北京再次加冕,无论是34所双一流高校,还是162个一流学科数量,都牢牢占据全国顶端,是真正的高教实力之王。排在第二位的是上海,双一流高校14所,一流学科57个,情理之中。

而南京以12所双一流高校,38个一流学科,超过广州、武汉等城市位居第三位,可见南京的高教质量和实力。

武汉、西安、成都3个城市,双一流高校数量都是7所,只是武汉和西安在一流学科数量上稍占优势。

而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都高居前三的广州,双一流大学只有5所,一流学科18个,只能屈居第六位。当然这比全都是0的深圳,强了不少。

自第11位的合肥双一流大学有3所之后,多达31个城市的双一流高校数量都不超过2所,分化极为严重。

比如高校数量超过60所、在校生数量超过100万的郑州,仅有郑州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只能排在20位,高教实力实在太弱。

而从城市等级看,双一流高校大多集中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3个一线城市聚集了54所、15个新一线城市聚集了52所双一流大学,占到了总量的近80%。再加上二线城市占了16%,留给三四五线城市的双一流大学只有9所。


另一个衡量的指标——高学历学生数量,可以从在校研究生数量一窥究竟。


2019年,全国共计283万在校研究生。在可查到数据的29个城市中,北京以36万人高居第一,也是仅有的超过30万的城市,高教实力之王,名副其实。

而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广州、成都的在校研究生也都超过了10万人。广州再次位居第六,再次证明数量不等于实力,广州的高教实力还待加强。

此后的22个城市,在校研究生数量都不超过10万。比如合肥,作为四大国家科教基地城市之一、三大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城市之一,合肥只有7万在校研究生,有些出乎意料。

比如郑州,虽然在校本专科学生数量高居第二,但其在校研究生数量却只有3万人,排在第19位,也再次证明了高教实力的薄弱。

比如深圳,在校研究生比郑州更低,只有2.1万人,与贵阳处在同一水平。

因此,综合来看,高教实力第一梯队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5个城市。


04



选大学还是选城市?

填报志愿面临的一大难题是,究竟是优先选城市还是优先选大学?

优先选城市的人会认为,大城市除了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还有更重要的“软指标”,包括各类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这对个人格局和视野的提升至关重要。

优先选大学的人会认为,一所好大学能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过硬、知识扎实,毕业后再去大城市才能真正立足。

俞敏洪给出的建议是:“尽量远离家乡,去大城市”。


但一级红烧肉厨师王石觉得,这都无所谓,“一本固然好,二本、三本就一定差吗?”


“一所学校,定义不了人生!”
拍了拍脑袋的港口大爷说:“学校定义不了,或许老丈人可以。”

优先选大学还是优先选城市,你认为选哪个?来投个票吧!

【全文完】


相关新闻
老船长总篇数 356 篇
数据狂热粉,这世界上没什么问题是用数据解决不了的。
   请发表您的评论
0条评论
老船长
数据狂热粉,这世界上没什么问题是用数据解决不了的。
文章数
356
话题数
0
精华文章
推荐文章
©2017 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米筐内容版权归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传播。本网站保留追究非法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5067764号-1

关注米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