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名10个城市的背后,这三个指向不能忽视!

2019-12-23 09:190
摘要:1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3000字的文章并不长,但提供的信息量够大,可以说为今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直接定下了基调。


1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3000字的文章并不长,但提供的信息量够大,可以说为今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直接定下了基调。


这篇文章其实是今年8月份举行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而当时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区域经济布局问题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问题。


半年之后,关于区域经济布局的详细论述,才得以公开。而自媒体也是一哄而上,但关注点都在被点名的10个城市上:



各位大佬,重点搞错了好吗?


船长把这篇文章详细揣摩了好几天,就把我认为的重点部分,跟大家唠一唠。


1

分化!分化!


这篇文章最大的重点,也是传递出最重要的声音,就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即将转变。


在谈论转变之前,需要明白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


原文提到了三个新情况新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2)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3)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

说是三个问题,其实总结起来还是一个问题——分化:南北经济分化、东中西部分化、板块内部分化、省份内部分化、城市群之间分化、城市群内部分化、大中小城市之间分化。


这就是文章的第一个重点,对区域经济分化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见。尤其是南北经济的分化,印象中这是最高层第一次在官方语境中提及南北经济差距。


而南北经济的差距,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2018年,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8.5%,比2012年下降4.3个百分点,而南方占比超过6成。


与此同时,2018年中国省份GDP排名TOP10中,只剩下山东、河南、河北三个省,而南方省份占据7席。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的省份中,北方只有5个,而南方有多达13个省份。



除此之外,人口、资金也都明显的向南流动。2018年人口净增长的省份多达10个,而人口流出的省份,北方多达7个。


人们开始习惯用脚投票,人口、资金、技术都开始向大城市、经济发达的城市或城市群集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体,这条客观经济规律,已经很难改变。


而被点名的10个城市,只不过是在这个规律中获益比较大罢了。在近些年的新一线城市比较、各种吹捧强二线城市的文章加持下,已然没什么惊喜可言。


而这条规律,也是转变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出发点和逻辑支撑。


2

战略思路转变


问题明白了,规律发现了,未来的区域发展思路该如何转变?


原文是这么说的: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


文章的第二个重点来了:既然发现了趋势所在,就趁势而上,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才是未来的发展路径。


而更可贵的是,在文章中还提及“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其实是对建国以来的区域发展政策的深层次思考。


文章也简单回顾了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历史: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三线”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实施了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

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今年,又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前四条政策的思路,都是遵循尽可能地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来实施的,属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1.0和2.0时代,船长曾在《3.0时代!中国区域经济40年之大变局!(点击查看)一文中对此问题有过详细论述。


然而,以政策红利带动投资、财政支付转移等方式,并没能让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缩小。


而从2014年至今,国家不再强调东中西东北大区块的战略,而是转向更精细化的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以及中心城市的联动发展。


船长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3.0时代,尤其是在今年,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年中经济会议,从四中全会的《重大决定》到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一战略思想贯穿如一。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而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上广深、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郑州、西安,这两个城市群和10个中心城市,正是在这方面做得优秀才被点名表扬。


实际上,未来可期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不止上面这些。



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及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而这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都不可限量。比如近两年发展较快的合肥、济南,比如一直低调但“闷声赚大钱”的长沙,比如虽然近两年增速明显下降的重庆、天津,仍然是值得期许的城市。


“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这句话就很直白地告诉农村或是中小城镇的人们,往大城市去,往中心城市去,是不会错的方向。


3

土地才是永动机?


问题发现了,解决思路提出来了,那具体怎么做呢?


文章中提到了6条举措,如果加上最后单独提出来的东北全面振兴,就是7条。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3条和第6条,关乎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3)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要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在国土空间规划、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统筹负责。


6)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完善财政体制,合理确定中央支出占整个支出的比重。要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务要同常住人口建立挂钩机制,由常住地供给。

对于土地制度的改革,文章提出要“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统筹负责”,这其实也是对之前建设用地分配制度进行纠偏。


中国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是每年中央制定一个总数,然后向各省市分配下发,省级政府再向下分配。


在过往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年代,这些建设用地指标大部分都给了省市重点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房地产开发等,能带来效益的土地都会排在前面。


尤其是在2003年之后,中国的建设用地指标倾向于给中西部和中小城市,以追求平衡发展。但事实上,中西部和中小城市的人口开始大量流向东部和南方经济发达地区。


▲中西部省份土地供应占比


由上图可知,中西部省份的土地供应占比从2003年的29.5%,一直上升到了2010年的45%。而与此同时,人口大幅流入的东部和南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就收紧了。


于是就出现了人口流动方向和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向上的错配,东部地区的土地价格飙升,从而造成了房价的暴涨。


反观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没有人口和产业支撑,留下来的只有空置的工业园区、各种新城,以及高额的地方债。


而此次文章提出并强调的“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其实就是让建设用地指标和人口流动方向一致起来,避免中小城市浪费资源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缓解大城市高价土地和高房价的问题。


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此次文章提出“合理确定中央支出占整个支出的比重”,以及“提供有效转移支付”,也将对未来的财政转移支付分配制度做出一定调整。


恰巧,前天财政部公布了2020年的各省份转移支付分配表,河南和四川两个大省,依旧排在前两位,转移支付额度都超过了1000亿元,而广东这个最发达省份则排在垫底位置。



文章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同常住人口建立挂钩机制,由常住地供给”,意味着人口流入多的地区,将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但这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重新调整转移支付的分配额度,也将势在必行。


想要交流更多城市/数据想法

▼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老船长微信▼


相关新闻
老船长总篇数 356 篇
数据狂热粉,这世界上没什么问题是用数据解决不了的。
   请发表您的评论
0条评论
老船长
数据狂热粉,这世界上没什么问题是用数据解决不了的。
文章数
356
话题数
0
精华文章
推荐文章
©2017 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米筐内容版权归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传播。本网站保留追究非法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5067764号-1

关注米筐投资